从 8 月 12 日到 9 月 1 日共 20 天,时间紧张但可通过「聚焦核心、强关联学习、高频实践」高效推进。核心原则:工具(Python/SQL)优先落地,数学服务应用,机器学习依附工具入门,避免孤立学习,用「任务串联」提升效率。
以下是分阶段规划:

# 第一阶段:基础工具攻坚(8 月 12 日 - 8 月 21 日,共 10 天) 目标:掌握 Python 数据分析核心库、SQL 基础查询,同步渗透数学基础概念(为后续应用铺垫)。

# 每日时间分配(6-7 小时):

# Python(2.5 小时):语法→库实操,聚焦「能用起来」
  • 第 1-2 天:补 Python 基础语法(变量 / 循环 / 函数 / 列表字典),用《Python 编程:从入门到实践》前 5 章或 B 站「黑马 Python 基础」快速过,重点练「列表推导式、函数参数」(数据分析高频用)。
  • 第 3-7 天:核心库实操(每天一个库 + 案例)
    • NumPy:数组创建、索引、广播(用「计算学生成绩平均分 / 标准差」案例练);
    • Pandas:Series/DataFrame 创建、缺失值处理(dropna/fillna)、分组聚合(groupby)、合并表(merge)(用「电商订单数据清洗 + 统计销量 TOP3 商品」案例练);
    • Matplotlib/Seaborn:折线图 / 柱状图 / 热力图(用「绘制月度销售额趋势 + 用户年龄分布」案例练)。
  • 第 8-10 天:综合案例(每天 1 个):
    • 用 Pandas 处理「泰坦尼克号数据」(清洗 + 生存概率分析);
    • 爬取简单数据(如豆瓣 TOP250 电影)+ 可视化(用 requests+BeautifulSoup,聚焦数据处理而非反爬)。
# SQL(1.5 小时):聚焦「查询逻辑」,跳过复杂函数
  • 第 1-3 天:基础语法(SELECT/FROM/WHERE/GROUP BY/ORDER BY),用「SQLZoo」或「LeetCode 数据库入门题(1-20 题)」练,比如「查询年龄 > 30 的用户信息」「统计每个部门的平均工资」。
  • 第 4-7 天:进阶查询(JOIN 多表关联、子查询),用「学生 - 课程 - 成绩」三表练:「查询每门课的平均分及最高分学生姓名」。
  • 第 8-10 天:结合 Python(用 pandas.read_sql_query),实现「SQL 取数→Python 清洗可视化」闭环(比如从模拟的 MySQL 表中取销售数据,用 Python 画折线图)。
# 数学基础(1.5 小时):只学「数据分析 / 机器学习必用」部分,跳过纯推导
  • 微积分(第 1-5 天):
  • 重点:导数(函数斜率,理解「变化率」,如用户增长速率)、偏导数(多变量函数的变化率,如价格和广告对销量的影响)、梯度(优化算法的基础,知道「梯度下降是找最小值」即可)。
  • 资源:3Blue1Brown《微积分的本质》(前 6 集)+ 动手算:用 Python 的 sympy 库求简单函数导数(如 f (x)=x²+2x 的导数)。
  • 线性代数(第 6-10 天):
  • 重点:向量(数据的表示,如一个用户的特征向量)、矩阵(数据表的数学形式)、矩阵乘法(特征组合)、特征值 / 特征向量(PCA 降维的核心,知道「保留主要特征」即可)。
  • 资源:3Blue1Brown《线性代数的本质》(前 5 集)+ 用 NumPy 实操矩阵运算(如两个矩阵相乘、求特征值)。 - 计算机辅修基础(0.5 小时):抓最核心的「数据结构入门」 - 每天 1 个概念:数组 / 链表(数据存储形式)、哈希表(字典的原理)、二叉树(了解即可),看《算法图解》前 3 章,用 Python 简单实现(如用列表模拟数组,用字典模拟哈希表)。

# 第二阶段:应用联动 + 机器学习入门(8 月 22 日 - 8 月 31 日,共 10 天) 目标:用工具落地场景,让数学服务实践,机器学习聚焦「流程和直观理解」。

# 每日时间分配(6-7 小时):

# Python+SQL 综合实践(2 小时):用「真实场景数据」练闭环
  • 第 1-3 天:处理「Kaggle 公开数据集」(如鸢尾花、房价数据):
    • 用 SQL 从数据库取数(模拟业务库);
    • 用 Pandas 清洗(缺失值 / 异常值)、特征工程(计算新特征,如「房价 / 面积 = 单价」); - 用 Seaborn 画相关性热力图(看哪些特征影响房价)。
  • 第 4-5 天:写一个小工具(如「自动化生成周报」):
    • 用 SQL 拉取上周数据,Pandas 计算关键指标(环比增长率),Matplotlib 生成图表,最后导出为 Excel/PDF。
# 数学 + 机器学习联动(2 小时):用数学理解模型,用 Python 跑模型
  • 第 1-3 天:线性回归(机器学习入门首选,强关联线性代数)
    • 原理:用线性代数理解「y=wx+b」是向量乘法;用微积分理解「损失函数(平方误差)的梯度下降优化」。
    • 实操:用 sklearn 库跑房价预测模型(从 Kaggle 下数据),输出 w(系数)和 b(截距),解释「哪个特征对房价影响最大」(如面积系数 0.8>房间数系数 0.3)。
  • 第 4-6 天:逻辑回归(分类问题,关联概率和导数)
    • 原理:知道「用 Sigmoid 函数把输出映射到 0-1(概率)」,损失函数用交叉熵(不用推导,知道是衡量预测和真实的差距)。
    • 实操:用泰坦尼克号数据预测「是否生存」,看准确率,画混淆矩阵。
  • 第 7-10 天:简单了解其他模型(决策树、K-Means),知道「决策树是用规则分类」「K-Means 是聚类(无监督)」,用 sklearn 跑一遍,看结果即可(不深入调参)。
# 计算机辅修深化(1 小时):结合数据分析场景学「算法基础」
  • 重点:时间复杂度(如为什么 Pandas 的向量化运算比 for 循环快,因为 O (n) vs O (n²))、排序算法(了解快速排序原理,知道 Pandas 的 sort_values 用的是高效算法)。 - 资源:B 站「王树森算法入门」前 5 集,结合 Python 代码看(如自己写一个简单的冒泡排序,对比 Pandas 的排序速度)。
# 复盘与补缺(1 小时):每天结束前做 - 整理当天代码到 GitHub(建一个「数据分析实习准备」仓库,分 Python/SQL/ 机器学习文件夹);
  • 用 Notion 记「踩坑笔记」(如 Pandas 的 merge 容易重复列、SQL 的 JOIN 条件写错会导致数据膨胀);
  • 每周日花 2 小时:用思维导图梳理关联(如「线性回归→矩阵乘法→NumPy 实现→房价预测案例」)。

# 关键提醒:避免 3 个误区

  1. 不追求「学完」,只追求「能用」:比如 Python 不用学类 / 装饰器,SQL 不用学存储过程,数学不用推导公式,知道「是什么、怎么用」即可。
  2. 用「输出倒逼输入」:每学一个工具 / 模型,必须动手写代码 + 生成一个「可展示的结果」(如图表、报告、GitHub 代码),这些能直接放进实习作品集。
  3. 灵活调整节奏:如果某部分(如 SQL JOIN)卡壳,当天多花 30 分钟补,从后面的「了解性内容」(如决策树)里匀时间,优先保证核心工具(Python/Pandas/SQL 查询)落地。 按这个节奏,20 天后你能掌握:
  • Python 处理数据、可视化的完整流程; - SQL 解决 80% 的业务查询需求; - 理解数据分析中用到的数学概念(知道模型背后的直观逻辑);
  • 跑通 2-3 个机器学习基础模型,能讲清流程和结果意义。 这些足够支撑数据分析实习的基础要求,且成果(代码、报告)可直接放进简历和 GitHub,比「学了但没产出」更有说服力。
Edited on

Give me a cup of [coffee]~(锟b柦锟?~*

Tartar0us WeChat Pay

WeChat Pay

Tartar0us Alipay

Alipay

Tartar0us PayPal

PayPal